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
推荐阅读:弃女惊华
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
吴与弼与弟子陈献章在京城的街道之上缓缓走动。
其实而今大明京师,已经有类似出租一般的马车了。而且多是四轮马车。这更是驰道带来的影响。
只是吴与弼也不是一个有钱的人。
吴与弼在家耕读讲学,即便有人捐钱给他,其实也捐钱给了书院。吴与弼都将心思放在书院之上,学生身上。
自己即便一身布衣草鞋,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
一千两银子,与朝廷用度动则千万两银子相比,固然不是一个大数目,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却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然了,并不是说吴与弼搞不到这么多前,就好像薛瑄一般,他也是没有钱的,这千两白银,自然是有人愿意奉上。这个时代,到底不是商人的时代,有钱的搞不过有权的,而大儒看似不是做官的,但是他们的影响力,甚至要比一些大官还大。
只是吴与弼爱惜羽毛,自然不愿意去打秋风,他教训陈献章说道:“公甫今日你孟浪了,一时之间,哪里有那么多钱?”
陈献章说道:“请夫子放心,我自有办法,我只需去广东会所一趟,不要说千两银子,就是三千两银子,也能弄出来。”
“而且父子,明报门槛太高了。我们也需要这一张报纸,而且我们也不能输给河东那帮人,如果我们不出钱,他们这一分报纸也像明报那般做,我们又该怎么做?”
“其实办报这个想法我早就有了,只是不知道何处打通门路而已。”
明报发表的文章,其实有明显的倾向性。这些大儒也都不是傻子。
一次两次看不出来,时间长了岂能看不出来。
只是即便看出来又有什么办法。难道去和朝廷理论?
这也是为什么两个穷光蛋,要想办法搞报纸。
要知道报纸几乎上是赔钱的。
即便是明报也是如此。别的不说,少府打造的那一套铜活字造价就是明报多少年都赚不回来的。
也就是这一套铜活字根本没有算在明报里面,而是挂在少府,只是明报用的最多,大多时候只是走账而已。
也就是不用直接付钱。少府与内阁对账的时候,一并算了。
毕竟少府而今与六部有大量的财务来往,明报那一点小小的开支,根本不值一提。再加上各地驿站近乎免费的转运明报。
才有了而今明报的发行量。才有明报看似不亏本的事实。
如果没有背后这么大的体系支撑,明报不赔死才算怪。
不过,陈献章并不在乎。无他,陈献章家里谈不上豪富,但也不差多少。陈献章的父亲,曾任南京国子监,一直在官场。
虽然不是大官,但也清贵。
当然了,这一点并不能让陈家豪富起来。
真正让陈家豪富起来的,乃是大明开海活动,广东白沙就珠三角之中,而陈家是官宦人家,在白沙也是数一数二的。
当开海之后,新安香港每年吞吐数百万两,乃至数千万两的货物。将整个珠江三角洲都带动起来了。
陈家也占到了好时机,于是就起来了。家产也有一两万两了。
而广东富起来的,不仅仅是陈家。
所以广东会馆里面有钱人不知道有多少。
但是广东人也有自己的难处,就是在大明上层政治影响力不够。
说起朱祁镇身边大臣,真有广东也只有丘濬一个人,而丘濬又是琼州的,与珠三角这边有一点点远。
哪里能与人家福建,江西,江南,河北相比。
这分天理报,哪怕是赔钱,广东有的是凯子,愿意为这一件事情砸钱。
只是这一件事情,却惊动了很多人,直接报到了朱祁镇那边。
原因很简单,没有先例。
而且明报办了这么多年,大家也都看出来明报的好处了。别的不说,之前朝廷政令,都是发到各县,各县抄写之后,贴在告示板上,就算是昭告天下了。
而今却是登到报纸上面,而地方只需将一章报纸贴在告示板上就行了。
之前朝廷政令是层层传达的,地方官很容易欺上瞒下,比如说,朝廷说免税了,地方上还收税,然后将这税收,二一添做五给分了。
而今却不一样,朝廷政令直接在报纸上登出来了,这些报纸在北京随便卖,有一部分也通过驿站发向全国各地。
当然了,这里还没有专门的通过驿站体系订报纸,但是一般驿卒都习惯性在北京卖上几分报纸,然后到家乡卖掉,能赚上不上,甚至有商人专门做这个事情。
地面上有头有脸的身份象征就是能读报。
而且是读报日期越近越厉害。
如果说报纸是通过驿站快马送过来的,不用说,就知道是朝廷大臣,致仕在乡了。就如同李贤,他就有这个待遇。
甚至报纸上更是政争一处战场了,其中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也正是如此,报纸有这么多好处,此刻有人想插手其间。很多人都不原因了,最不愿意的乃是商辂了。
朱祁镇当初在通政司设邸报的时候,是留了缝隙了,并没有说不许民间办报,但是这一道缝隙,还真不是寻常人能接触到的。
也就是薛瑄这样在中枢都混到了六部侍郎的地步,又致仕的民间人士,才能抓住这一道缝隙。
朱祁镇召见于谦问道:“这一件事情,先生以为当如何?”
于谦咳嗽了两声,他本意不想开这个口子,倒不是于谦思想不开放什么的,单纯是于谦觉得控制不住局势了。
在他感觉之中,北京城几乎就好像是锅煮沸的开水,无数人咕咕嘟嘟的发出自己的声音。什么样的情况都有。
看似天下太平无事,但是在于谦看来,这甚至比一场战争还要危险。
理学有问题吗?
自然是有的,于谦也不是一个虔诚的理学信徒,但是理学从宋元到现在,一句巩固了官学地位,统一士大夫的价值观。
这是理学的功劳。
要知道,明初太祖与太宗都在推行理学。先后确定理学的官学地位,是太祖与太宗是理学信徒吗?
如果是的话,太祖也就不会删除孟子一些文字,而太宗也不会搞什么靖难,也不会杀了方孝孺了。
无非是对统治有帮助。
大明江山最重要的是稳定,中国这个大国,没有什么比稳定更重要了,什么样的坏秩序,也好过没有秩序。
只是于谦更明白皇帝的心思,皇帝虽然这样问了。看神情其实他已经有了答案了。
于谦说道:“臣久在地方,对明报诸事了解不深,这一件事情还请陛下圣裁。”
朱祁镇说道:“放民之口,甚于放川,既然有人想办报,朕也不拦着,由通政司办了便是,只是如此明报就不好放在通政司了,放到翰林院之中吧。”
“给商辂加一个翰林院学士,主持明报吧。”
通政司是朱祁镇设想负责管理报纸事务的机关,让他们再办一分报纸就不大合适了。而且在朱祁镇心中即便是官方的报纸,将来也未必只有一分,正好将明报转为翰林院。
让翰林院那些笔杆子做这一件事情,其实比通政司更加合适。
也给商辂升官了。
算起来商辂的资历什么的,也差不多了,也到了大用的时候了。
于谦说道:“圣明无过陛下。”随即咳嗽两声,说道:“只是,老臣愚钝,不知道陛下而今到底要做到什么地步,还请陛下给老臣一点提示,也好让老臣知道该如何办事,怎么收拾这个局面?”
(https://www.95ebook.com/bi/344734/5752944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95e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95e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