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汉永存 > 第135章 无上光荣

第135章 无上光荣


第135章  无上光荣

        这一次堵塞缺口,比打仗更艰难,或者说就是另类的战争了,刘瀚的信才到长安,汉武帝就决定亲自过来了,他带上了大量的生姜,粮食,衣物。

        没有过几天,汉武帝便亲临决口决处,亲自指挥堵口工作,他看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心中是后悔和震惊,开始仿前世帝王祭水之法,设坛祭祀。

        在古代,为了应对洪灾和其他水灾,人们常常采取祭水之法来祈求水神或其他神灵的庇佑和控制洪水的力量。

        刘瀚也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方法,大为吃惊,以后世的眼光来看,他当然认为没有用,可古代都迷信,至少能给大家信心,信心有时候是非常重要的。

        祭水之法一共三步,第一步祭祀日期的选择,汉武帝让那些术士选了一个黄道吉日。

        公元前109年,九月廿四,诸事大吉,宜嫁娶,宜祭祀,宜祈福,宜开光,宜求子……

        癸卯兔年辛酉月己丑日,胎神占门厕外正北,五行霹雳火定执位。

        星宿北方斗木獬,是大吉

        彭祖己不破券,二比并亡,丑不冠带,主不还乡。冲煞牛日冲羊(癸未)煞东……

        这些都是术士和司马迁算出来的,刘瀚不明觉厉,古人就根据这黄道研究出了择吉术,将二十八个星宿分别赋予了吉凶,成为人们选择吉日的重要依据。

        还和易经八卦有关系,来源久远,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了。

        日子选好了,开始第二步,汉武帝又让人搭建了一个很大的祭坛,高足足有五米,长宽有几十米,摆放各种祭品,如鲜花、食物、香烛等。

        随即就是第三步跳大神了,至少刘瀚看来是这样,其实就是舞蹈与歌唱。

        在祭水仪式中,人们常常会进行特定的舞蹈和歌唱表演,以表达对水神的敬仰和恳求。这些舞蹈和歌唱往往具有神圣的意义和象征性,通过舞姿和歌词的动态表达,加深人们的虔诚心情。

        一番东跳西跳之后,汉武帝亲自宣读祭词,其实就是唱歌:“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忧兮柏冬日。正道驰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汛流难。

        搴长茭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

        刘瀚没有听懂,旁边的人翻译后,他才知道,大概意思是:“瓠子决口了,州闾都成了沙,水势一片汪洋,州闾都成了沙啊,大地不得安康。

        为了堵塞它,山都削成了坑塘。山被削成坑塘也无济于事啊,千年的巨野大泽也被漫溢,鱼鳖滋生,正道废驰,河水湟湟,蛟龙欢唱。

        天神如不让我封禅巡视,我又怎么知道有这么大的水荒?这水必须回归正道,乞望各位神灵相助,请替我告诉河伯,为什么这样狠心?

        让我们遭受这么长的祸殃?城邑漂浮,淮、泗横浸,河水这么久不返回正道,哪里还有水的维纲?

        河水浩浩荡荡啊急促地流淌,北度这里迂回曲折啊,疏通导流也很难。

        拿了长茭塞河啊,又投美玉,河神啊,请保佑我塞住吧。

        薪柴不足,薪柴不足啊,是卫人的罪孽,把荆条烧光了啊。拿什么抵御洪水?竹林砍光了啊,是塞河材料不足之灾,将宣房河决塞住啊,万福才能来。”

        这些跳大神弄完以后,汉武又按照当时的迷信惯例,在堵决处沉入白马、玉壁……

        <div  class="contentadv">        还真别说,古人就吃这一套,一套组合拳弄下来,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上至官员贵戚,下至军士百姓,人人奋勇。

        材料不够,汉武帝就下令,砍伐皇家园林—淇园中的竹子,树木,然后又命随从大将军以下官兵及百姓负薪(背柴草)填土堵塞决口。

        刘瀚亲自上阵,他一上,可不得了,汉武帝都上来了,刘据死死的拉住了他。

        “父皇,您可是天下之主,怎么能轻易涉陷?”

        不只太子,随行的百官也死死拉住他了。

        “是呀,太子所言极是,陛下万金之躯,承担天下社稷之重,怎么能犯险?”

        “是呀,是呀。”

        “陛下万万不可!”

        汉武帝有些生气,“就独朕的命贵?骠骑将军的命不贵?百姓的命不贵?”

        “儿臣替父皇去。”

        太子刘据说着抱着木头跳下水了,“哗啦啦!”一群士兵和大官连忙跳下水,去拉太子。

        “太子回来!”

        总之,一番拉扯之后,谁都没有去,刘瀚无奈也上来了,他要是接着呆在下面,这不是逼着太子去?

        最后,耗时三个月,在君民一心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堵住了决口。汉武帝作下《瓠子歌》以悼之,并修建“宣房宫”纪念。

        司马迁也随汉武帝参加了这次抗洪抢险,他还亲自背着木头去堵塞缺口了,他读了武帝的诗句后,慷慨万端,在其鸿篇巨著《史记》中增辟一篇《河渠书》,记载了这一治黄史上的重要事件。

        司马迁说:“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渚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太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他更是把大禹治水与武帝塞河相提并论,盛赞武帝悲悯百姓,并称自大禹以降,开山导水不计其数,然而最为著名的当数瓠子口黄河堵口工程。

        纵然身为人臣的司马迁对当朝皇上难免有过誉之辞,但是决口堵塞后,河水复归故道北行,确实保障了此后80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而“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这也是“水利”一词的由来,从此水利工程逐渐被重视。

        这些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这次堵塞缺口,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众志成城、互救互助的精神。

        这种精神代表了华夏人民在面对困难和灾难时的坚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的品质,使得我们永远不会被困难打倒,这是民族的血液和精魂。

        最重要的是翻遍史书,除了后世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拥有信仰的人民军队,你会发现大汉军队似乎是古代唯一用身体去堵水抗洪的军队。

        所以汉之一字,当之无愧能成为华夏的一个符号和代表。

        它代表的不是一个封建王朝或者一段历史,而是代表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里面的意志和精神,是一种荣耀和骄傲,乃至从骨子里散发的那种不屈不挠。

        那些被历史洗礼过的灵魂,将同人民的命运融在一起,他们所做的一切,无上光荣!


  (https://www.95ebook.com/bi/344084/10661249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95e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95e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