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推荐阅读:气运诸天从红楼开始 造化长生:我能具现无尽天赋 万物图鉴:我的武道能无限升级 诡秘:从黑夜教宗开始 斗罗:异火武魂,开局十万年魂环 龙王传说:舔狗万年,今离去 赶海:我能看到提示 霸道总裁爱上闯祸公主 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 吾凰万岁
第94章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历史无情,却字字泣泪#颜家满门忠烈#
颜真卿。我心中最悲壮的书法家。
出身名门,师从草圣张旭,又自创一套楷书。世人皆知他是书法大家,却不知他还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安史之乱时,整个河北,唯有颜真卿驻守的平原没有被攻破,他带领军队一天夺回17个郡县。
叛军攻打到颜真卿堂兄驻守的常山时,颜家几十口拒不投降,被全部Nue杀。
敌军为了扰乱民心,送来了他侄子的尸体。
但他为了稳定军心,忍痛说这是假的,命人丢了出去,深夜才赶出去找尸体,但只找到了他的头颅。
他忍痛写下了《祭侄文稿》,涂涂改改,生怕词不达意。
颜家三十多口人,全部牺牲,独留颜真卿。
这写下的哪里是字,分明是血与恨,是宁死不降的悲歌与风骨,是颜家满门的英魂。
可惜的是,就是这样的满门忠烈,也没有一个好结局。
后来,颜真卿在朝堂上被人排挤,被叛军软禁了三年,最终被勒死。】
评论区
网友A:他字字斟酌,句句涂改,唯恐写不出颜家满门忠烈
回复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每次看到这句话真的很触动……[难过])
(颜真卿被卢杞害了,但是卢杞的爹是个忠臣从容赴死。甚至头颅被颜真卿看到后,颜真卿不忍心他如此狼狈,给他头颅弄干净入殓了。
颜真卿死前骄傲的对着叛军说,你们知道颜杲卿嘛?是我的兄长,首举义兵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也。)
(他是天下第一楷书,却写出了天下第二行书,这是该有多痛啊[大哭])
(字如其人,堂堂正正)
网友B:颜家效忠李唐王朝,拥护皇权。
颜真卿和他堂兄颜杲卿分别担任地方官员。安史之乱时,叛军进逼,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皆有护土之责。
颜杲卿命他的第三个儿子颜季明,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信息畅通,共同抵抗叛军。
但因敌方势力强大,两郡招架不住,而最近的太原节度使却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他的儿子颜季明先后战死。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悲痛之余,作文以祭,故有《祭侄文稿》问世。
颜真卿书写时的心情可以想像,血泪交进,悲愤交加,字字和泪,情不能已。
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颜真卿不顾笔墨之工拙,字势随书家情绪起伏,完全是内心精神的自然流泄。
回复
(他小侄子,自幼聪慧伶俐,孝顺有才,死时才19岁。他哥哥,被敌人肢、解、虐、杀依然不降,拔断舌头口齿不清依然怒骂敌军[流泪])
(墨是颜家的血,字是颜家的骨)
(颜真卿晚年在生命和书艺的反省中,打通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得到悟彻。
其既在点撇捺画中流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
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鳞次栉比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
其书如老枿枯木,却有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
(更扎心的是,颜真卿70多岁还被朝廷派去安抚叛军[黑脸],最后被缢死)
(为什么忠臣总是这样的结局,我真的好气)
网友C:安史之乱不止颜真卿一家遭难,只是个时代缩影。755年在册人口5291万人左右,安史之乱后,760年在册人口1699万人左右,短短五年,三千万人口从户籍上消失,战乱之惨烈恐怖。
回复
(当年全球人口加起来不到2.4亿,安史之乱让三千多万人丧生,战争损耗超过全球总人口的15%)
(当时中国只有六千多万人口,打完之后三分之二的人口都没了,然后大唐急转直下,西域都守不住了)
(打大唐精锐的是另一支大唐精锐[流泪])
(香积寺之战,历史冷兵器巅峰之战)
(直接让当时的盛世大唐被截断了将近100和200年的气运[流泪])
(本来不用这样惨烈的,李唐皇室一堆微操让人窒息)
(唐朝丢了河北的民心)
(还有张巡死守睢阳,深陷重围弹尽粮绝孤立无援。坚守十个月之久。拖住了大量安禄山精锐,为大唐江山强行续了命。
沦陷时城中只有四百人,敌军将领入城后精神崩溃。)
(能不崩溃吗,吃人啊)
苏粒看的泪流满面,悲剧就是这样让人印象深刻,她隔着屏幕听到颜家的事都觉得惨烈,当时的颜真卿得多崩溃啊。
看到评论区说张巡,苏粒直接去搜索。
【舍一城,捍天下#
张巡,一个饱受争议的大唐名将。
他以一己之力,构筑了大唐最后的防线。
安史之乱后,以不足7000人,镇守孤城睢阳。
睢阳是长江、淮河流域的关键地带,若睢阳破,大唐便命不久矣。
面对十几万叛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局面,他死守作为东南屏障的睢阳,前后交战四百余次,累计歼敌十几万。
没有粮草,就吃树皮、吃鸟雀、吃老鼠、吃马、吃战袍……
最后,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东西了,张巡斩小妾强令军士分食,杀奴仆作军粮,再杀城中百姓作军粮……
就这样苦苦坚守,最终守城10个月,城中三万百姓死伤殆尽,城破时,只有四百士兵,叛军也付出12万人阵亡的惨痛代价。
因为他们的坚守,江淮之地得以保全,他用一城的牺牲,为胜利换取了时间。
大唐得以喘息,恢复元气。
郭子仪在城破前十天,收复长安,后十天,收复洛阳。
死守孤城,食尽百姓,他究竟是英雄,还是魔鬼?】
评论区
网友A:真正导致张巡吃人的是谁?调走他粮草的皇亲,没有气节的汉奸,不将国家放在首位内斗的将军,没用的朝廷[微笑]
回复
(吃人的是张巡?是守城的士兵?
吃人的是唐玄宗!是叛军!是见死不救的世族!最后却要怪一个死守国土的臣子[微笑])
(求救兵没一个肯帮的,是他想吃吗?是他想这样吗?他要是守不住后面被吃的更多,死的更多。明明出兵可以解困,没一个人肯帮)
(许叔冀跟贺兰进明这俩人,手握重兵却不救。)
(他的毅力真的太惊人太可怕了,居然能坚持那么久,无论如何始终不动摇[泣不成声][泣不成声][泣不成声])
(张巡为了守城几乎所有计谋都用遍了)
(他不到一万人守城,粮食吃完了,草根树皮吃完了,最后只能靠吃城中百姓来抵挡大军,而援军支援的时间,他撑不到援军的支援啊,打开城门,百姓和他只有被屠杀)
(那时候他心里也很无力吧)
(张巡城破的第三天,唐朝的援军来了,不出一个月收复所有失地,他守了那么久啊[流泪])
(张巡守的是整个大唐最重要的经济地带,还牵制住了十万叛军)
网友B:讲道理,我是睢阳百姓我肯定恨他。但我是江淮地区的百姓我肯定会夸他。凡事都有两面性[再见]
回复
(反正我们这里有张巡庙)
(张巡,睢阳的罪人,大唐的英雄。)
(但你不要忘了,张巡保护了他们多长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张巡为什么不是英雄?)
(百姓都被守军吃了拜托)
(城中无粮,且不说不吃他们他们也会饿死。就问你一帮军人保护你保护到弹尽粮绝未曾退却宁愿战死,你难道就不会心存一点感激吗)
(他保护的是大唐朝廷,对上边来说,底层人民牺牲成千上万也无所谓。)
(那他没保护百姓吗,如果不是没有退路他不会这样做,最后他也殉城了)
(如果当时睢阳百姓想投降,张巡是不可能守住那么久的)
(你要是长江以南的人就应该感谢他,没他守还得死10倍的人)
(吃的不是你,所以你才能这样说)
(又是一个火车难题)
(看看南京吧,你以为破城就能活,都是死,能无所不用其极阻止外敌,就算是吃人也是英雄)
(张巡的行为在现在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我们不能用现在人的价值观去评判古人的对错)
(好与坏我不评价,反正我们这也拜了张巡许远双公一千多年。)
(他以一城之民力,把大唐灭亡推迟了150年)
——————
唐之前的时空,看着这两位将领的平叛经历,皆是感叹惋惜。
之前天幕就提到这安史之乱是在盛世发生的,还有那孤悬海外的安西军,没想到内部也如此惨烈。
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啊,这是什么概念,差一点,就要亡国了!
人们敬佩颜家的忠烈,对于张巡,却是心情复杂。
正如后人所说,他们不是被吃的百姓,从局外人的角度看,张巡就是一个无愧国家无愧朝廷的大将。
可他吃人啊!
那些社会稳定的时空,自然有些接受不住,一旦开了这个头,怎么能开这个头……
动荡的时空,百姓们却早已经麻木了。
封建社会,底层的民众本来就艰难,更何况是乱世。
这个时候,人根本不是人了。
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血腥残忍到什么地步,天幕上讲述的这些,对他们来说甚至算不上什么,这种时候,活着还不如死了。
秦,嬴政叹息。
这个唐朝真是有福气,这么多忠臣将领。
安史之乱都损失了这么多人口,竟然还能力挽狂澜,又活了一百五十年。
那他的大秦呢。
大秦风雨飘摇之时,是否也有这样的忠臣将领?
想到秦的覆灭,嬴政心中苦笑,或许是有的,可秦还是亡了,唐却没亡。
皇帝昏庸,朝廷失职,将领内斗,叛军作乱……这样搞了唐朝都能救回来,胡亥和赵高究竟做了什么事!
继汉朝之后,嬴政又开始和唐朝较劲了。
可怜的嬴政。
没关系,每天破防一点点,忍耐力就会越来越高了呢。
汉,卫青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身为武将,在战场上厮杀,也不免经历一些残酷的斗争。
战争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更何况汉与匈奴本就不共戴天。
因此,颜家的惨烈,张巡为了守城所做的事,更让他心绪难平。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那篇《祭侄文稿》隔着天幕给了他的强烈的震撼。
颜真卿有哥哥侄子,卫青也有外甥。
他一想到霍去病英年早逝,想到刘据和姐姐卫子夫含冤自尽,都久久不能释怀,愈发恭敬小心,生怕天幕的未来真的发生。
而颜真卿却要忍痛把侄子的尸体丢掉,半夜再去偷偷寻找……卫青都不敢代入,太绝望了。
霍去病没想这么多,他悄悄走到卫青旁边,把脑袋凑过去:“这个张巡真是个狠人。”
真狠啊,从他决定吃人起,不论这个城守不受得住,他或许就没想过要活了。
社稷若安定了,怎么会允许一个吃人的将领存在。
对于张巡的行为,霍去病不予评价,但这个人的果断和毅力确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对比才能衬托出有一个稳定的朝廷和英明皇帝的好处。
这样一看,还是在他们陛下手底下打仗好。
……
唐,李世民手在颤抖,他眼眶通红,目眦欲裂。
李、隆、基!!!
王八玩意儿,你对得起谁!
这还是自己的子孙,李世民觉得他差一点就要昏过去了。
这些都是我大唐的将士啊,沥胆堕肝,拳拳盛意。
李世民也不管殿中的朝臣,直接恸哭出声。
这是大唐啊,为何会发生这种事情。
颜家满门忠烈,那篇《祭侄文稿》,他看的几欲呕血。
颜真卿,这样好的臣子,好不容易活了下来,连晚年都不能安度,70多岁还被派去安抚叛军,被缢死,你们是想干什么!!!
忠臣总是这样的结局,好一个忠臣总是这样的结局,这句话,要让那些为大唐沥胆披肝的臣子们如何做想,朝廷如何自处!
你李隆基凭什么,敢这样对待朕的大唐!
在座的朝臣无不眼眶通红,他们是经历过隋末的乱世的,生灵涂炭,人如草芥。
好不容易,建立大唐,民生渐渐安定,为何,在那样的盛世下还是重蹈覆辙了……
吃人啊……若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吃人呢。
为唐的灭亡推迟一百五十年,张巡无愧于大唐,是大唐愧对他!
李世民猛的一拍桌子,他死死盯着天幕,后人说的对,吃人的是唐玄宗!是见死不救的同僚!是没用的朝廷!
三分之二的人口,精锐与精锐的战争,河北民心,这些字眼直戳戳刺进他的眼睛,让他几欲流血。
河北……
李世民想起了窦建德。
窦建德是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占据河北。
不同于门阀出身的李渊,窦建德是个泥腿子。但他为人宽厚,施行仁义,在河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当时河北的百姓对窦建德十分拥戴。
魏征曾经是窦建德的属下,后来窦建德被击败以后,魏征才归顺了唐朝。
李世民率唐军攻打占据河南的王世充,王世充招架不住,向河北的窦建德求助。
尽管窦建德厌恶残暴的王世充,但他知道,一旦王世充被灭,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于是亲自来领援军来救洛阳。
结果在虎牢关之战中,身先士卒的窦建德被李世民亲自率骑兵俘虏。
李世民一战擒二王,消息传到洛阳,王世充和窦建德一起被李世民押到长安。
李渊面对窦建德、王世充这两位老对手,态度完全不同。
他下令将残暴不仁、声名狼藉的王世充流放到四川,却将深受河北人爱戴的窦建德斩首示众。
但李渊低估了窦建德在河北的影响力,窦建德死后,河北百姓为他发丧,还在魏州为他建立夏王庙,常年供奉香火。
或许从那时起,河北百姓就与唐王朝有了隔阂。
可见民心有多重要啊。
窦建德赢得了河北的民心,所以哪怕他死后,刘黑闼还能召集窦建德的部下再次起兵。
他们得到了河北人的支持,窦建德昔日的旧部纷纷响应,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恢复了窦建德时的地盘。
后来哪怕大唐平定河北,刘黑闼死后,河北人依然不买唐朝的账。
窦建德多得民心呢,河北人拜祭他几百年,一直到唐朝灭亡后,五代时夏王庙的香火还很繁盛。
除此之外,因为河北的北方就是突厥,为了边关稳固,唐朝对河北地区采取了引进胡人的政策。
迁大批粟特人、奚族人、契丹人内附到河北,并启用少数民族的番兵番将保卫边关。
这样做的恶果在一百多年后显现,驻扎河北道的三镇节度使,粟特人安禄山率领二十万人叛乱,很快打下洛阳、长安。
李世民抹了抹眼角的泪,颜真卿和他兄长也是驻守河北的将领之一,不管之前如何,河北是大唐的领土,河北的百姓是大唐的百姓。
对于河北,或许朝廷需要仔细商议。
至于他那个该死的不肖子孙!
李世民现在都听不得李隆基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对他来说就是毒药,一听就气血上身头脑发昏恨不得对着空气来上几剑。
这个王八玩意儿,不要让朕知道你是谁肚子里出来的!
……
另一个时空,安史之乱还没发生,颜真卿猛然在天幕上看到这么不幸的消息,如遭雷劈。
怎么会这样!
看到他哥哥和侄儿的遭遇,颜真卿气的身子都站不稳。
什么《祭侄文稿》,他不想要什么名头,只要兄侄能安然无恙。
后世说颜家的遭遇只是时代的缩影,安史之乱恐怖如斯,从短短的几行字就能窥见一斑。
不行,就拼上这条命,他绝不能让悲剧发生……
张巡也沉默了,他现在还是一介文官,对于未来一无所知。
不对,现在他知道未来了。
他会吃人,坚守孤城十个月,然后殉城。
后人为他立庙,拜了他千年。
……
张巡不知自己该哭还是该笑。
后人把鲜血淋漓的真实披露给他看,对他的行为争执起来,却也称颂他。
如果真的到了那个地步,他会这样做吗。
张巡想,他是会的。
不管后世如何评价,他可以背上骂名,但城,不能破。大唐,不能亡。
……
韩愈看着天幕,感叹张巡: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https://www.95ebook.com/bi/335660/1723754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95e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95ebook.com